客庄文化休閒觀光導覽


報名由此去


一、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二、新埔小鎮文化導覽


三、關西小鎮文化導覽


四、大隘地區文化導覽


五、竹東客庄文化導覽



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六家林家祠

歷史沿革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乾隆十四年(1749)林先坤及族人的渡臺始墾,即由此為起點。清代竹塹的六家地區,基於林姓族人的經營,與家族力量的凝聚,而發展成為一個林家單姓聚落,而「林家祠」的建立,便為因應共同祭祀與團結家族力量的需要而產生。林家祠的建立,淵源於林先坤八世祖次聖公嘗的設置。由於次聖公嘗財力龐大,光緒八年(1882)際薰公(林雲漢)等倡建祠堂,稱次聖公廳,為廣東饒平六房的總祠,饒裔客家宗族文化的縮影。明治四十四年(1911)改建為現今一正屋、兩橫屋與一門樓之規模。

建築描述

在六家地區,關於祭祀祖先的建築可分為單純有祭祀空間的祠堂,此外亦有兼具祭祀與居住的公廳。林家祠早期僅有單純的祠堂功能,但在後期林家子孫居住於南北廳(註1)兩側橫屋(註2)。林家祠在整個聚落中,扮演著宗祠祭祀角色,目前於春秋二季、元宵節與冬至,仍行祭祖之事。竹北六張犁林家祠為一堂二橫之格局,為五開間兩橫屋的祠堂,為客家所謂的「正堂帶左右橫屋」格局。前圍以矮牆形成中庭,中庭左上方角落有磚砌金亭一座;圍牆正中設一門樓,與正?成一中軸線。左右對稱,各有四間房間。

營業狀況

正常營業


問禮堂


歷史沿革

林先坤憑其才幹與努力,團結宗族力量,經營六家的開發,很快地便從佃戶身份,躍昇為小租戶的地主地位。由於其熱心公益,社會地位日昇,在林爽文之亂時,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助清軍平亂,因而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林先坤的三子林國寶亦頗能承其父之風,在竹塹城改建之時,出錢出力幫了很多忙,並於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後更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的誥封,為林家增添不少榮耀與名望。問禮堂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其興築緣於道光十一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林秋華中武舉人之後對地方之開發功績卓著,道光十三年集資設隘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道光中期之後又往墾噶瑪蘭,多至數百甲,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當地亦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均為林家之後代。

建築描述

問禮堂在格局上可說是三堂四橫的大宅院,但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兩旁加建橫屋,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房屋,稱為枕頭槓。合院中間有一個天井,為前堂與正堂的中介空間,左右的南北廂與橫屋間也有天井,以達到通風採光的功能。在構造上問禮堂可說反映出客家建築的特色,在牆身部分,底部下段以卵石勒牆腳,上以一層灰磚收邊,再承接土埆磚牆,外表塗上一層白色灰泥,具簡樸的性格。問禮堂於民國91年(2002)整修完成,恢復原有的規模。

修復過程

竹北問禮堂修護工程於民國88年(1999)12月完成發包,由慶霖營造有限公司得標,並於89年(2000)1月開工,期間經歷二次變更設計,並將新金順、義靈祠納入修護範圍,至91年(2002)完工。在本次修護工程中,拆除了部分增建的新建築,復原了問禮堂原有的規模,雖然部分建築體為新建,但是所用材料與工法皆為傳統方式。

大夫第


歷史沿革

大夫第原是林先坤所創之祠堂,稱為「善慶堂」,後因林先坤在林爽文事件時,曾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助官軍平亂,又建立義塚,建立義民廟並捐施祭田、造橋等種種公益事蹟。其三子林國寶亦積極參加地方公益,曾贊襄竹塹修城之事,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稟請朝廷追封其二代奉直大夫,經獲恩准,先坤公封為奉直大夫。根據林姓家族描述:當年林國寶隆重的奉旨還鄉,孟冬之時,在林氏公廳「善慶堂」舉行大典,將封贈聖旨奉旨於慶善堂內聖旨樓,慶善堂因此改名為大夫第。

建築描述

室內特徵:正身五開間,橫屋加建之格局。在正身下廳部分為供奉林姓族人之牌位,是主要的祭祀空間。兩旁落額間放置清廷增封之頭銜匾額;橫屋為住居;天井部分現況為曬衣空間,當有祭典時,則是為主要祭祀的戶外空間;禾埕部分則作為停車使用。

是否開放


忠孝堂



歷史沿革

民俗公園忠孝堂位於東平里18號,具有百年歷史,原為老屋彭城公派下所有,後轉讓林先坤第六房派下,為前省主席林光華先生祖屋,日治時期因風水考量於原圍牆內加建一道圍牆,成兩道圍牆的形式,正廳保留原有格局,但左右橫屋均已改建。

建築描述

建築保留客家傳統合院風格,為聚落重要建物之一。建築格局屬於正身五開間,左右兩橫屋格局。屋前有兩道圍牆,有防禦上的特色,堂屋牆面為半堵斗子砌的形式,上段為白灰粉刷。整體形式較簡單、屋身的寬度較窄,屋高也較低。 在六張犁聚落的船穴風水來說,此屋為船倉之所在,也是好地理,所以子孫發達。在96年(2007)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

是否開放

義靈祠


歷史沿革

義靈祠,又稱「朱羅伯公」,為紀念林先坤之義僕竹阿羅所建之衣冠塚。相傳為林家丁勇的武術教頭,因閩客械鬥帶林家頂罪而亡,林家感念其恩德而建之。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

建築描述

為石契小祠,雕工精細。祠堂接有水道圍繞如太師椅靠背,後方形成化胎,用鵝卵石鋪出,表示房子是大地孕育。下雨時,水道環繞表示上天祖先的恩澤。

修復過程

竹北問禮堂修護工程於民國88年(1999)12月完成發包,由慶霖營造有限公司得標,並於89年(2000)1月開工,期間經歷二次變更設計,並將新金順、義靈祠納入修護範圍,至91年(2002)完工。


新金順



歷史沿革

新金順為六張犁聚落最東邊之建築物,興建年代略晚於問禮堂,其為林家的商號,除販賣聚落日常生活用品之外,亦為中藥店及旅人跌打損傷之治療場所,這個商號提供整個聚落平日所需,由此亦可想見聚落極盛時期之規模。

建築描述

新金順附設水力驅動的碾米廠,現僅存部份水溝遺蹟。

修復過程

竹北問禮堂修護工程於民國88年(1999)12月完成發包,由慶霖營造有限公司得標,並於89年(2000)1月開工,期間經歷二次變更設計,並將新金順、義靈祠納入修護範圍,至91年(2002)完工。

永昌宮


歷史沿革

「永昌宮」,位於聚落入口處,清乾隆三十八年前創建,為聚落信仰中心。是本地的開庄伯公(大伯公)廟,具村廟性質,為六張犁聚落信仰中心。建廟者為林家祖先,廟務多由林姓子孫經營管理。

建築描述

廟宇建築

其他資訊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的平安戲,是永昌宮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祀活動。


新瓦屋忠孝堂



歷史沿革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孫檀氏家族,渡海來臺,於竹北開墾農田,建立客家聚落,到了嘉慶年間,林孫檀氏的三子象賢和四子象明在竹北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

建築描述

忠孝堂,為一廳堂、一門樓、兩護屋的紅瓦片屋頂、泥磚牆的建築。雖經數次的整修,但因年代久遠,過份老舊,1973年另建混泥土建築,1974年落成,即現在的忠孝堂。舊公廳便不再使用而遂漸凋零毀損。

其他資訊

珍貴文化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園區,規劃成為開放休憩活動場所,提供民眾體驗客庄生活、參觀歷史遺跡、客家農村生活、文化活動、主題展覽等等,提供給民眾體驗客庄生活與接觸客家文化,以及感受客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新瓦屋聚落內建築


歷史沿革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孫檀氏家族,渡海來臺,於竹北開墾農田,建立客家聚落,到了嘉慶年間,林孫檀氏的三子象賢和四子象明在竹北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族人稱之為「新瓦屋」,聚落名稱由此而來。林象賢氏育有六子,是為上六房;林象明氏育有四子,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在公廳左右築屋聚居,逐漸發展成今日所見之聚落樣貌。

建築描述

新瓦屋林姓聚落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客家聚落格局,整體聚落方位座北朝南,忠孝堂為聚落中最主要的建築,是為家族的祭祀公廳,建築形式為典型的伙房格局(三合院),是由正身(廳堂)及兩側橫屋(廂房)所組成,並漸次往兩側加建橫屋,三合院所圍成的空間稱之為「天井」,最外圍為「禾埕」,禾埕前為聚落入口之門樓,在屋後開鑿溝圳為「護城河」,四周遍植刺竹,圍上木柵,具有明確的環境界域。新瓦屋聚落歷經兩百餘年,其間雖經過多次重修與更換建材,至今仍保存多處清嘉慶年間的「泥磚屋」(土埆厝)民居建築,其原始平面格局仍相當完整,並且維持著層層圍合的伙房聚落風貌。尤其以禾埕東南側「西河世第」門樓與其外圍牆,迄今仍是形成整個聚落最重要的門戶意象。

其他資訊

珍貴文化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園區,規劃成為開放休憩活動場所,提供民眾體驗客庄生活、參觀歷史遺跡、客家農村生活、文化活動、主題展覽等等,提供給民眾體驗客庄生活與接觸客家文化,以及感受客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新瓦屋藝術駐村



歷史沿革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進駐新瓦屋後,參考當時臺北「藝饗空間」,以及臺中鐵道藝術倉庫的空間申請使用規則,開始研擬「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駐村工作者計畫」。2012 年 3 月,文化局核定計畫內容並公告開放由從事手工藝、藝術創作、建築景觀、應用設計、影像紀錄、音樂舞蹈演藝、跨領域創作之個人、公司、工作室、協會、基金會、學術教育團體申請進駐參與徵選。

建築描述

對原有傳統建築,強調其真實性與完整性,盡可能保留原始設施,從公廳泥磚遺跡到石棉瓦屋頂的鐵皮倉庫。但與此同時,新建鋼骨結構玻璃帷幕的集會堂,其高度、量體與造型,成為新瓦屋地景營造的指標性建物。新瓦屋保留的泥磚造、灰泥粉刷、加強磚造、鋼筋混凝土、鋼骨玻璃帷幕等多樣建築形態,堪稱一次瞭解臺灣建築發展的縮影

其他資訊

珍貴文化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園區,規劃成為開放休憩活動場所,提供民眾體驗客庄生活、參觀歷史遺跡、客家農村生活、文化活動、主題展覽等等,提供給民眾體驗客庄生活與接觸客家文化,以及感受客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十五朗圳


歷史沿革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大陸移民一進入六家開墾,就積極地展開水資源的開拓工程。完工之後六家人以「林根德」,作為六家水圳的「名譽創建人」,事實上林根德不但從未來過台灣,而且是六家林家來台祖十四代之前的開饒平始祖。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安排蘊含某種政治重整的意義,六個來自饒平原鄉的不同來台祖後裔,透過灌溉水圳重新凝聚在共同遠祖的名下,以「共飲一條水」宣稱彼此為團結一致的生命共同體。這條水圳初名「六張犁圳」,又稱「東興圳」,水源頭在竹北與芎林交界的五座屋,複雜卻又有條不紊的灌溉系統像人類身體的血液輸送脈絡,水頭是心臟,農田是微血管,而大小水圳就是大小動脈了。

建築描述

十五朗圳是由六張犁圳大動脈分出來的小動脈。從古老的聚落番子寮旁邊的「大汴」,一共分為四條小水圳,高圳、低圳、麻園圳與十五朗圳,分別灌溉六家莊的上百甲良田。每一條水圳都因為流經不同的土地紋理,而有個別的特色。

其他資訊

十五朗圳的源頭自低圳300公尺處垂直分支向北,經嘉政九街、文興路進入復興六路,流經新瓦屋後方,在嘉豐二路左轉與低圳、高圳匯合。沿途的公二公園與新瓦屋是著名的地標。


低圳



歷史沿革

兩百年前,林姓先祖自中國廣東饒平引進水圳灌溉的技術,引頭前溪的河水,並利用溪內的鴨卵石,聯合當地居民建造水圳,使原本荒蕪的六家地區,搖身一變成為綠油油的稻田,物產豐饒讓當地居民把這裡稱為「六家庄」。六家庄的圳道以東興圳為骨架,流經水汴頭之後,分流為高圳、低圳、十五郎圳及麻園圳,這些水圳灌溉六家庄的稻田長達兩百年之久,因此六家人對農田的情感,應當與水有密切的關係。

建築描述

從古老的聚落番子寮旁邊的「大汴」,一共分為四條小水圳,高圳、低圳、麻園圳與十五朗圳,分別灌溉六家莊的上百甲良田。每一條水圳都因為流經不同的土地紋理,而有個別的特色。

其他資訊

低圳自番仔寮水汴頭沿六家一路筆直向西流至嘉豐二街,高圳與十五朗圳在此與低圳匯合。

高圳


歷史沿革

兩百年前,林姓先祖自中國廣東饒平引進水圳灌溉的技術,引頭前溪的河水,並利用溪內的鴨卵石,聯合當地居民建造水圳,使原本荒蕪的六家地區,搖身一變成為綠油油的稻田,物產豐饒讓當地居民把這裡稱為「六家庄」。六家庄的圳道以東興圳為骨架,流經水汴頭之後,分流為高圳、低圳、十五郎圳及麻園圳,這些水圳灌溉六家庄的稻田長達兩百年之久,因此六家人對農田的情感,應當與水有密切的關係。

建築描述

從古老的聚落番子寮旁邊的「大汴」,一共分為四條小水圳,高圳、低圳、麻園圳與十五朗圳,分別灌溉六家莊的上百甲良田。每一條水圳都因為流經不同的土地紋理,而有個別的特色。

其他資訊

高圳自番仔寮水汴頭分汴後,沿六家五路二段、過隘口二街轉六家,一直到嘉豐二街右轉與低圳、十五朗圳匯流。沿途著名的地標有東興國小與問禮堂。


水車



歷史沿革

兩百年前,林姓先祖自中國廣東饒平引進水圳灌溉的技術,引頭前溪的河水,並利用溪內的鴨卵石,聯合當地居民建造水圳,使原本荒蕪的六家地區,搖身一變成為綠油油的稻田,物產豐饒讓當地居民把這裡稱為「六家庄」。水車是早期農村重要的水利設施,可以把較低水圳的水引到高處以便灌溉農田。

建築描述

新竹縣政府在水圳旁設置水車,使民眾了解百年前水圳的灌溉用途及六家農耕業發達的情景。

其他資訊

待補充

卵石駁坎


歷史沿革

待補充

建築描述

卵石砌是傳統的工程技法,利用大小不同的卵石層層堆砌成為田地的駁坎或溝渠的護岸。挑選石頭和排列的技巧,讓這些頑石乖乖的排著亂石砌、梅花砌及人字砌等隊形,固土護田,既堅固安全又生態環保。雖歷經風吹雨打,仍屹立不搖。

其他資訊

待補充


十三伯公



歷史沿革

竹北市農民羅阿東與妻子在晚上散步時無意在一間鐵皮屋發現未得到安置的神像,遂決心要為祂們找容身之處。原先不懂電腦及公文流程的他年爭取經費、接受信眾捐助,並行文新竹縣府、客委會、高鐵局,獲當時客委會主委羅文嘉重視。研究客家、文史的學者也來研究土地公來歷,由內政部找出文獻才確認分別是隘口、十興、東平、中興等伯公身分。

建築描述

廟門上的神官是由蔡森瑤師傅繪製,栩栩如生。宮廟外頭則保留了當初各尊土地公的原廟,小小間一字排開,似乎帶有日本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裡的神祕感,外牆也清楚說明十三尊神像原本供奉的地點

其他資訊

待補充

土牛溝


歷史沿革

土牛溝,起初是為防止漢人入侵平埔族的土地而劃定的界線,至乾隆年間便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的人文界線。

建築描述

清代在民番界線上,除了豎石立碑外,還會以挖溝堆土的方式標記。挖溝所掘出的土石堆積在溝旁,看似牛隻橫?地上,因此稱為土牛。

其他資訊

待補充


水汴頭



歷史沿革

水汴頭是圳道設水門分水入支渠的地方,東興圳流到公三公園後,在此成為水汴頭。水汴頭一帶水面加寬,經此設施再分流為高圳、低圳、十五朗圳等三條水圳。

建築描述

待補充

其他資訊

待補充

導覽師資


新竹縣六家國小校長:何明星



新⽵教育⼤學、明新科技⼤學休閒系兼課講師
新豐鄉志歷史篇編纂、新埔鎮誌增修版總編輯
新⽵文獻編輯委員
新⽵縣兩河文化協會總幹事、理事⻑
新⽵縣國⺠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召集⼈
個⼈專⻑: 鄉⼟文化導覽、社區營造、家族史研究、地⽅志編纂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i-Ar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