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文化休閒觀光導覽


報名由此去


一、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二、新埔小鎮文化導覽


三、關西小鎮文化導覽


四、大隘地區文化導覽


五、竹東客庄文化導覽



關西小鎮文化導覽


太和宮

歷史沿革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墾民陳自仁呈請福建總督批准開墾美里庄(今關西鎮)。乾隆年間,連阿盛發起在當地爐主宅輪流奉祀三官大帝。因不斷受未歸順清廷的原住民侵擾,地方人士募款建立可以作為防禦中心的廟宇,即關西太和宮前身,稱為「三界廟」。當時陳自仁的墾戶就因受不了泰雅族,嘉慶年間放棄該地,並由衛阿貴承接。後來衛阿貴等人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發起募款重建三界廟,百年來成為關西當地客家人的重要信仰中心。原址位於復興庄,同治五年(1866年)改建,由黃台三等人發起,遷至今關西分駐所一帶。

建築描述

太和宮整體為二殿二廊二橫格局,左右橫屋上設鐘鼓樓。三川殿明間做假四垂屋頂,特別在木作部分是新竹縣廟宇難得之佳作,常用的技法有浮雕、透雕、圓雕等風格內容多樣,並且雕工技藝脫俗,頗具有研究及保存價值。 太和宮修建時,聘請大木匠師徐清(西元1876-1950年)主持,從三川殿步口上方的壽樑補間斗拱、吊筒、藻井、通隨等,均具極高的藝術價值,大殿的大木作部分,其通樑之間的計心、偷心造斗拱,層層上挑,更顯廟宇的莊嚴與壯麗。 太和宮的剪黏、泥塑、交趾陶為名匠姚自來(西元1911-2007年)作品,造型栩栩如生、紋飾清晰自然且釉色溫潤古雅。

其他資訊

待補



關西分駐所及警察宿舍群



歷史沿革

該建物在日治時代為日本殖民當局在當地的行政單位辦公處所。該建物早期為當地「保甲書記事務所」辦公處所,該單位專責關西莊內戶籍與地方行政事務。後來,新竹郡役所警察課在該建物發生火災後將其改建並接收為分支辦公處所。戰後,地方政府又將其接收繼續作警政單位辦公處所使用。2010年代,由於分駐所建築年代已久,設施不敷使用,加上漏水問題,地方政府有關當局發起整修遷移計畫,而縣政府也規劃了一幢地上3層、地下1層,仿現時分駐所之日式風格新建築做為新的辦公用地。新的關西分駐所於2017年3月27日落成,並遷移至新址,原分駐所正式走入歷史,配合周邊規劃為關西古蹟藝術園區。

建築描述

關西分駐所轄屬新埔分局,為一樓RC磚造建築,上覆日本瓦,入口大門處做一三角山牆,並有多層線腳設計,門柱上有西洋幾何圖案之柱飾,同為當時十分流行之「興亞樣式」建築。 所長宿舍及其他警員宿舍則為日式木造建築物。

其他資訊

待補

樹德診所


歷史沿革

關西鎮樹德醫院(現名為樹德診所),創建於日昭和8年(西元1933年),竣工於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由日本東京醫專畢業的陳雲芳醫師所創立。日本時代的建築在關西也留下痕跡,中山路的樹德診所,由建築師宋進松設計建城,迄今已歷73寒暑。樹德醫院歷經日本、國民政府時期,陳雲芳醫師以治療外科、內、兒、皮膚等科(尤其痲疹、白喉)聞名遠近,民國60年代中,同樣畢業於日本東京醫大的長子秋馨,於日本返台加入醫療業務,並擴大規模成為關西唯一的住院醫院。現整棟建築物仍然保持早期風貌,所有空間為診所使用。民國98年,已登錄新竹縣歷史建築。

建築描述

樹德醫院座落於關西鎮中山 路上,由當地陳雲芳醫師創建,於1936年由建築師宋進松氏設計建成,迄今已歷73寒暑,為日、洋混合式二層建築,是關西地區第一棟鋼筋水泥建築物,早期關西鎮之地標。醫院整體牆壁為乳黃色洗石子壁面,做工精細,屋頂為灰色日本瓦造,正面有八角窗與圓柱,簡潔且具有時代風格。

是否開放


鄭氏祠堂



歷史沿革

關西鄭氏一族係從廣東饒平來臺墾殖,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在弱冠之年來臺,卜居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一帶.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經營打金店舖,並開墾二結、三結及四結,頗有積蓄。後恐牽連閩粵械鬥,又於道光14年(1834)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咸菜甕,今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除了購買田屋外,也大約在此時建立了鄭氏滎陽祠堂。傳說創建之初,勘輿師建議採「丑山兼艮」,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主財運亨通。但家族決議改採「艮山兼丑」,即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主文運,可見鄭氏家族重視科舉,培育子弟之用心。

建築描述

祠堂正立面材料使用主要為紅磚與石材,牆基皆以石砌成,塔壽柱之琴腳(櫃檯腳)是唯一加雕刻的部分,牆面以紅磚平磚順砌;內部隔間及背面部分牆體則為泥磚造,卵石基腳,外牆以穿瓦衫保護,以防止雨水侵蝕牆身。

其他資訊

待補

石店仔老街


歷史沿革

關西老街又名為「石店子老街」位於新竹縣關西鎮中正路,是全台長度最短的一條老街,長度約僅有200公尺,也是唯一在斜坡上的街道,由於「陡」在客家話叫「石店」,就是這街道名的由來。石店子繁榮於日本時代,目前老街多數建築已拆掉改建,保留一小段舊建築樣貌,樸實的街屋和紅磚拱門廊道,部份梁柱還貼有當時昂貴的「馬約利卡」磁磚,可感受當時客家居民簡單務實的生活態度。老街現有多加文創業者和書店進駐,注入了文藝氣息。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待補


東安古橋



歷史沿革

關西地區因牛欄河流過,聯絡街區與三墩地區(今東安里上三屯)之橋樑,原本靠木造便橋,卻總在山洪爆發時便被沖毀,交通也隨之中斷。地方人士因而倡議建橋,日昭和8年(1933年),由政府、地方仕紳、三墩地區居民共同出資,聘請日本技師設計,採集紋理細緻的本地石塊,交由本地知名的石匠李鎮帶隊砌築,昭和8年(1933年)1月12日興工建築,同年11月底竣工;整體交通體系完成通行則在1935年8月。 1935年正式通車後,立碑紀念,碑文敘述「架設費計金四千六百六拾九元」,牛欄河東岸居民捐款2千多元,其中周源發250元,周源寶200元,三屯居民每戶捐1圓以上的人名都刻在橋東端的石碑上。此橋興建之後,東安與東山地區豐富的農產,大量運出街上販售,算是關西開發史中重要的交通橋樑。隨著時代繁榮發展,車輛流量倍增,為紓解日益繁忙的交通,於民國92年(2003),在老橋旁邊另築同樣是的五拱的新橋。新舊兩橋並立,兩者造型皆美。

建築描述

東安古橋,五孔拱形石橋,造型十分優美,橋身亦非常堅固耐用,經過數十寒暑的人來車往,依然完好如昔,民國99年(2010),經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古蹟。

其他敘述

牛欄河


歷史沿革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牛欄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牛欄河庄」,隸屬於竹北二堡。該庄輪廓略呈東北—西南方向狹長形,東北端與銅鑼圈庄為鄰,東南側及西南端與三屯庄為鄰,西北側為鹹菜硼街、拱仔溝庄。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牛欄河」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關西庄。1941年,關西庄升格為關西街。戰後關西街改制為關西鎮,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桃、竹、苗分治,關西鎮隸屬不變。

建築描述

牛欄河親水公園是沿著牛欄河兩岸所打造的親水公園,有沿著溪水的優美步道、涼亭、木造橋樑以及植栽,站在東安古橋上就能眺望牛欄河親水公園的樣貌,整體規劃相當單純,很適合散步、拍照、打卡,在親水公園可以看到完整河面上的東安橋側面。牛欄河,是臺灣新竹縣關西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北部偏東。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仁安里東部。本地區全境屬於鳳山溪右岸支流牛欄河流域範圍。

其他資訊


臺紅茶業文化館



歷史沿革

「台灣紅茶公司」關西茶廠位於新竹縣,成立於1937年日治時代,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老茶廠之一,迄今每年仍生產十萬斤茶葉,是台灣少數仍持續有外銷茶葉的茶廠。台灣紅茶公司在原廠房二樓擴建成立了「臺紅茶業文化館」,藉以見證紅茶公司70餘年來的發展和外銷的輝煌歷史,也可以說是台灣早期的茶業發展史,同時也可了解客家製茶產業和客家文化。「臺紅茶業文化館」館內也提供專人的導覽說明,以及古文物的展示,更進一步清楚了解台灣紅茶公司輝煌的歷史。世界紅茶風行時,關西由於氣候與地形優良,製茶業蓬勃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西羅家的「台灣紅茶公司」。台灣紅茶公司的蒸菁綠茶粉色澤及品質冠全台,目前也是台灣唯一生產碎型蒸菁綠茶外銷,並供應國內研磨綠茶粉的公司。

建築描述

茶廠仍保留了日治時代半木造、半磚造的紅磚廠房建築,留有日據時代蓋有窯章的紅磚與瓦當、木造的屋樑結構,讓人有種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

其他資訊

錦泰茶工廠


歷史沿革

錦泰茶業於1936年創立於台灣新竹縣關西鎮,以紅茶起家,擁有傳承數十載的製茶工藝與保存完好的茶葉文物,2013年12月通過台灣客家委員會「客庄區域產經整合計畫」取得「Hakka TAIWAN」標章認證,是北台灣聲名遠播,廠齡已八十年的老茶廠。初期以產製紅茶、綠茶外銷為主,後與日本丸紅茶業株式會社、三井農林株式會社、今泉茶業株式會社,以及台灣農林公司、振宏茶業公司、台北茶業公司等合作,製作日本煎茶、包種茶、烏龍茶外銷日本(東京、橫濱、博多、名古屋、沖繩、鹿兒島、廣山)及利比亞、摩洛哥等國家。2002年後產製「炭焙烏龍茶」作為主要產品,特色是「耐放、耐泡」,是歷經多年研發,結合唐、宋老祖宗製炭焙茶工藝及現代科技所誕生的創新技術,完整發揮台灣高山茶葉的優勢,為愛茶人士提供品質優良,100%台灣茶菁製作的頂級茶葉。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羅屋書院



歷史沿革

羅屋書院位於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為關西羅祿富派下的書房。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羅姓同宗,清朝乾隆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上南片羅家三派:關西之開墾始於乾隆57年,平埔衛阿貴家族、閩籍連際盛及陳長順先後入墾。羅秀文於乾隆58年向連際盛墾號承墾上南片,是為羅家五欽派下;此後九如派下,以及維齊派下羅家移民,亦來此承墾,三派下羅家共居於此。

建築描述

「羅屋書院」為百年的三合院古厝,此稱號是近幾年來地方文史工作者所給予的名稱,早期地方人士稱:河背大樹下新屋。稱”羅屋書院”主要因為此建築過去曾經扮演新竹關西羅氏家族內私塾的角色,亦有其淵源。透過如此的稱號,目地在於緬懷過去的同時,也期望能在將來透過各樣的活化措施,使其成為客家文化與良善價值傳承的平台。所以,羅屋書院的發展,並不會侷限在書院建築的本體,會與地方及週遭相互結合,讓客庄的文化與特色能持續傳揚。

其他資訊

南山里水車


歷史沿革

關西鎮南山里有三座百年前就裝置的老水車,現在不太能動了,但卻吸引不少遊客前往參觀;里長羅吉信說,這處古老地景獲客委會青睞,該會已同意和鎮公所出資一百萬元,復舊水車且綠美化周邊。根據新竹縣府所做的環境景觀資源分析,被歸類為空間地景資源的老水車,以關西鎮最多,但目前保留下來的僅剩七座,這些老水車的歷史約有一百三十年,是早年關西地區客家先民農耕生活的歷史見證。

建築描述

這三座設在鳳山溪旁的水車,最早全車都使用竹、木等材質搭建而成,雖然歷經多次整修,逐漸加入鐵絲、鐵線等現代材質,但位置都沒有改變,其中一座水車的軸承還是原木,就可以知道它們真的是老骨董。老水車雖不太能動了,但確有其觀光價值,所以客委會和鎮公所研商後,決定分別出資九十萬、十萬元,來修復三座水車並增建四座,再於水車周邊設置石板步道和種植花木,要把老水車打造成新景點讓外地遊客欣賞。

其他資訊


關西農會仙草加工廠



歷史沿革

近年來以仙草聞名的關西鎮,可是讓逐漸沒落的農業生產,重新找到最具特色的第二春。目前仙草栽種於新竹縣關西鎮、芎林鄉,苗栗縣銅鑼、三義、桃園縣新屋鄉,和花蓮縣鳳林鄉。仙草是外型像薄荷葉般小巧翠綠、略帶絨毛的台灣原生植物。仙草每年自3~4月開始種植至當年9~10月成熟後採收。但是就屬關西鎮的種植面積最大,且經過桃園農業改良場指導加工技術的改進,研發出多款的仙草產品。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文昌祠


歷史沿革

關西文昌祠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57)舊咸菜甕(關西)新街西側,民國五十三年傾倒,神明移至太和宮供奉。新建文昌祠於1989年倡議重建,1993年完工,一、二樓做為圖書館,三樓設文昌祠。

建築描述

其他資訊

待補


導覽師資


新竹縣六家國小校長:何明星



新⽵教育⼤學、明新科技⼤學休閒系兼課講師
新豐鄉志歷史篇編纂、新埔鎮誌增修版總編輯
新⽵文獻編輯委員
新⽵縣兩河文化協會總幹事、理事⻑
新⽵縣國⺠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召集⼈
個⼈專⻑: 鄉⼟文化導覽、社區營造、家族史研究、地⽅志編纂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i-Ar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