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文化休閒觀光導覽


報名由此去


一、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二、新埔小鎮文化導覽


三、關西小鎮文化導覽


四、大隘地區文化導覽


五、竹東客庄文化導覽



新埔小鎮文化導覽


義民廟

歷史沿革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高宗乾隆帝分別賜御匾予在臺灣的各籍人民,泉州人得「旌義」、漳州人得「思義」、粵籍得「褒忠」及熟番得「效順」,相較於嘲諷十足,近乎羞辱性的「思義」匾,粵籍族群所獲得的「褒忠」匾,賦予了粵籍義民神聖地位並確保信仰的合法性。為義民建廟,客家、閩南、原住民皆有,其中以客家居多。當時客家義首之一王廷昌出資,委請鄧五得等人收集義民遺骸,並跟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其餘三大客家義首出面呈請福康安批准建廟。

建築描述

廟身為二進、二廊、二橫屋,正殿面寬五開間,燕尾脊建築。坐北朝南,前有鳳山溪,後為店仔湖台地,前低後高,左右開帳。廟前牌樓壯觀,分別寫有「褒忠亭」和「義以教民」,牌樓下有旅居台北市客家鄉親捐贈的石獅。靠近馬路旁的兩匹石馬建於日治時期,原置於廟前。

是否開放



西河堂(菸店)



歷史沿革

新埔西河堂於明 治31年(1898年)前已落戶於新埔舊庄(下枋寮) 現址,昭和3年(1928年)因地震曾重修改建。初 遷該地經營煙店營生,左橫屋留有昭和6年(1931 年)至昭和11年(1936年)由六大房後人林代保落墨書法勸世,為區域發展沿革重要見證。

建築描述

正堂正面牆體於日治 時期將土埆構造改為清水磚砌,大廳兩側仍維持卵 石基座上方斗砌與土墼混合之構造,牆體呈現出豐富的構造樣式。木構架、細木作、彩繪、泥塑與剪 黏等均相當細膩精緻。正堂正脊剪黏泥塑 「吉星閣」脊飾特殊,意欲庇蔭後代子孫。內埕圍牆之神龕、古井、爐灶與煙囪等完整保留傳統構造,皆為新竹地區客家形式,可感知早期客家生活方式。

是否開放

雙堂屋


歷史沿革

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其三子劉延轉、劉延臼、劉延楹,由廣東省饒平縣楊康鄉渡海來臺,暫居於鹽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區)一帶。長子劉延轉,字學悟,於枋寮開基立業,仿照原鄉住屋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

建築描述

這棟房子獨特之處在於將客家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巧妙的結合,具有時代、技術、流派以及地方上的特色。四合院的部分強調了祠堂空間的重要性,子孫都圍繞著祠堂居住,也強化了家族的觀念。廳堂內還懸掛了「鐵漢家聲」「克繩祖武」的匾額,用來教訓子孫勿忘祖訓。廳堂的窗戶以直條式的石砌窗櫺為主,有竹節式以及錢紋的圓窗,而門則是半圓拱型的門,牆面還有書卷形的彩繪做裝飾,上面寫著「禮門」、「義路」、「竹報」、「平安」,展現了禮教以及祈福的願望。而形式為對稱式的平面配置,居中者為雙堂屋,左右兩側各有三槓的橫屋(護龍),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一禾埕,形成ㄇ字型平面,呈現出鄉紳大宅的宏偉氣勢。整個建築外觀看起來屋頂旁低中高,層層升起,表現了尊卑的倫理感,也滿足私密性和防禦性的需求,這也成了客家建築的特色之一。

是否開放


劉家祠



歷史沿革

在新埔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其中劉姓族人約在乾隆初年來到此地開展墾拓事業,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首先倡議興建家祠者,為廣東省潮洲府饒平縣石井鄉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莊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分五股出資,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與防禦的目的。

建築描述

在建築構造上,劉家祠之基礎多以石材鋪設,象徵家業穩固,牆體大多以土埆牆為主,惟正面部分以磚疊砌,其中橫屋之牆面間又以黑牆構築,而橫屋之山牆面為斗子砌牆,獨具風味。宗祠的屋頂部份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與馬背(棟頭)並存,是劉家祠的特色之一,因此有「燕尾多」之稱。劉家祠的大木作及小木的雕刻均極為精彩,特別是正身步口廊之木構架部份,不論瓜筒、通隨、束仔及出檐斗拱等極具藝術價值,其中又以吊筒之蓮花雕刻及倒趴獅豎材更具匠藝。

是否開放

星期二~星期六,9:00~16:00開放

潘宅


歷史沿革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外五里亭潘庶賢移居臺灣,在竹塹新埔所建的宅第。咸豐十一年(1861)潘庶賢長子潘福來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加修建,並在土墼之外,採用大量紅磚與花崗石構成具有強烈防禦性功能的建材,充分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治安與經濟狀況。新埔潘宅地居螃蟹穴,位於新埔市街南端中央地帶,方位座北朝南,形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如畫。潘宅前的和平街開闢後,原有寬闊的腹地大為縮小;繁忙的交通,隨著鄉土意識的提高及觀光活動的頻繁而趨於飽和,原本空曠寧靜的居住環境,也已樓層林立,街屋緊鄰。

建築描述

新埔潘屋是一座一堂四橫規模的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井與外禾埕的宅院,外形有如螃蟹一般,特別的是正身屋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氣不息。 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本古蹟的特色之一。進入潘屋,適切的尺度,予人親切愉悅的感受,水車堵上的泥塑作品在時間的刻劃之下表現出殘缺的美感,又不掩其風華。整體而言,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層次分明的空間感,使得這座宅院獨具特色。

是否開放


廣和宮



歷史沿革

新竹縣新埔鎮廣和宮,又稱王爺宮,供奉三山國王為主神,新埔潘家的先祖潘庶賢為乾隆51年(西元1786年)自廣東嘉應州渡海來臺,建立此廟已有233年之歷史,三山國王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新埔鎮地區之信仰中心,也是地方政治活動及各項演訓之場所。

建築描述

廣和宮最大的特色為在建築上「對場作」,這與屏東縣萬丹鄉的萬惠宮相同,就是以中軸線為界,左右木雕分別由兩組師傅施工,所以左右兩邊的吊筒、雀替、獅座都不太一樣,因出自不同師傅之手。自大門上方的吊筒、鳳凰雀替,到通梁下的獅座,及正殿吊筒垂花,都各自展現出雕刻師當年競技的情況

其他敘述

陳氏宗祠


歷史沿革

陳家祠之第十八世祖任華公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原籍地廣東焦嶺縣白馬坪上攜三子超貴公、超讚公、超學公渡台疆,建基於桃園南崁。超學公於道光年間遷居於新埔五分嶺,育有二子,次子昌旺公於咸豐戌午年恩賞貢生,更官名為朝綱,字佐卿。同治二年(1863),軍功欽賜花翎,選用分州加同知銜,財貴並盛。同治七年(1868),倡建陳家祠,奉祀陳氏歷代祖先,光緒二十一年(1895)罹於兵禍全毀,又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建,並購買土地。

建築描述

陳氏宗祠建築極具特色,前天井為石板鋪地,庭內樹木與宗祠建築相得益彰,前堂中央三開間為步口廊,左右兩間牆面為精緻的錢形磚組砌,水車堵上有做工細膩的泥塑裝飾,在歲月的流轉下更顯古趣。 步口廊兩側牆面有精采的磚雕,為竹縣少見的裝飾,入門後為開敞的前堂,堂上木構架還保有百年來的韻味,十分難得。左右兩廊部分為廂房形式,亦為祭祀空間之一。正堂為祭祀陳氏祖先之空間,其建築空間高聳,具有嚴肅的氣氛,敞廳形式的空間與擺設,更顯官家之氣派。正堂之後方還有一個小天井,以開敞的廊連接,形成枕頭槓的形式,為準備祭祀用品及儲藏之空間。

其他資訊


義順冰店



歷史沿革

義順冰店位於成功街,創於日治末期,第一代主人陳海濱當年在現址開雜貨店,店內販賣的黑糖,因缺乏保存設備容易受潮,主人靈機一動,將受潮的黑糖用來製冰,結果銷路奇佳,於是展開了陳家的製冰事業,現在的主人陳智弘已經是第三代了。

建築描述

待補

營業時間

上午6:00至下午6:00,假日至晚上9:00

新埔板條工廠


歷史沿革

該工廠從先祖母於民國37年自行蒸粄條迄今,已具70年以上的米食歷史文化,可知先人的創業辛苦與奮鬥精神,令人感佩!彌足珍貴,值得嘉許。讓我們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習上獲得良多,粄條已成為新竹客家美食文化,具傳統優良品牌,更讓大家愛惜本項特產,加以發揚光大,永續傳承。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義勇廟



歷史沿革

林爽文之亂時,新埔居民組義民軍攻打大嵙崁(今大溪),以防止閩人南助林爽文,當初戰死者以牛車運回新埔,行經此地時(此地原有一亂葬崗),因車困牛乏,即於此草草掩埋葬於今廟前。道光年間聚葬成一大塚名為義民爺墓,光緒二年改建為「集義亭」,民國63年重建為「義勇廟」,並將塚遷於廟後方。

建築描述

義勇廟的裝飾相當樸素,牆壁上的石雕幾乎僅使用簡單的色彩勾邊,與其他廟宇的金碧輝煌大不相同。

其他資訊

怒潮軍校紀念碑


歷史沿革

國民政府遷臺初期的將領柯遠芬,以「黃埔精神」在新埔成立怒潮軍校,並立紀念碑於今日新埔國小後操場旁。軍校設立僅約三年,後由政府改編入陸軍官校,紀念碑仍舊矗立供人瞻仰。紀念碑上有『反共抗俄』、『完成第三任務』、『發揚新埔精神』的政治標語,建證歷史事實。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宗祠博物館



歷史沿革

新埔宗祠博物館的形成,有別於一般傳統博物館的概念,他沒有特定的建築物,而是以具有歷史意涵客家祭祖所在的宗祠、家廟為核心,並從核心所衍生出的客家歷史、文化、生活、環境變遷等,層層脈絡發展下的歷史、空間、人與文物來做為博物館的內涵。簡單而言,宗祠博物館的硬體是由不同單點的宗祠、家廟所構成,是一個從點到點串聯成線,進而成面的空間區域。在這個區域裡,不同單點宗祠、家廟的空間、曾經歷過的年代與歷史、建築樣式與工法、祭祀禮儀、生活用品、生活故事或人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點滴,即為博物館典藏與展示的主要範疇。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新埔傳統市場


歷史沿革

新竹縣新埔鎮公有第一零售市場清朝就有,號稱超過百年歷史。位於中正路上,為新埔鎮居民口中的「老市場」,可以說是新埔傳統農業社會的縮影,百年來沒有太大的變化。傳統市場也是匯集各種新埔特產的地方,九層粄、灌腸、客家米食、客家私房菜、醃漬水果、補鍋補傘,所有傳統農村生活用品在市場內都見得到。

建築描述

開放資訊

清早至中午11時


吳濁流故居



歷史沿革

吳濁流,本名吳建田,詩人、小說家,《台灣文藝》及「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創辦人,文學運動家。1900年出生於新竹新埔,1976年病逝。吳氏原為公學校教師,嘗從事漢詩寫作,37歲時,偶然受女同事刺激,始作小說〈水月〉發表於《台灣新文學》,接著又以〈泥沼中的金鯉魚〉獲獎,開啟他小說寫作的興趣。 吳濁流直到去世時,仍然以日文為主要創作工具,他辛苦創辦《台灣文藝》,完全是站在推展台灣文學的立場。他一生寫了三千首以上的漢詩,但他並不固執己見,從善如流改設「新詩獎」,不論是辦雜誌或設獎,在那白色恐怖籠罩的時代,都是為台灣文學的生存而做的戰鬥行為,都是為台灣文學存續所做的重大貢獻。

建築描述

位於新埔大茅埔地區的「至德堂」,即是吳濁流先生的故居,他在此度過年輕的歲月,也為吳家的發展做出許多貢獻。至德堂為吳家公廳,整體建築規模為一堂三橫屋,目前保存完整,對吳濁流家族具有重要的意義。故於2009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這也是新竹縣唯一不冠地名的歷史建築。

其他資訊

待補充

巨埔農場


特色介紹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生態休閒農場號稱是全縣擁有最多「老欉」黃花風鈴木所在,光樹齡15年的就有兩百棵,其他1到2年生的更多達4、500棵。位於新埔鎮巨埔里宵裡溪南岸龍新公路旁,循著上坡道路前行,首先抵達的是農場展示中心,販賣農場生產的有機蔬菜。再沿著小徑蜿蜒而上,就到了以客家美食為主的餐廳。餐廳左側有一條環山步道,兩旁綠樹夾道、花木扶疏,不少的蔬果及植物值得您細心品味,除了沿途的花卉欣賞外,也可以參觀育苗中心。環繞步道一周大約50分鐘腳程,很適合都市遊客。 巨埔農場主要營業內容有客家美食、草花栽培,香草植物,有機蔬菜,休閒品茗等,每年4-5月,還可觀察螢火蟲生態。

建築描述

其他資訊

待補充


導覽師資


新竹縣六家國小校長:何明星



新⽵教育⼤學、明新科技⼤學休閒系兼課講師
新豐鄉志歷史篇編纂、新埔鎮誌增修版總編輯
新⽵文獻編輯委員
新⽵縣兩河文化協會總幹事、理事⻑
新⽵縣國⺠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召集⼈
個⼈專⻑: 鄉⼟文化導覽、社區營造、家族史研究、地⽅志編纂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i-Ar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