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文化休閒觀光導覽


報名由此去


一、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二、新埔小鎮文化導覽


三、關西小鎮文化導覽


四、大隘地區文化導覽


五、竹東客庄文化導覽



大隘地區文化導覽


金廣福公館

歷史沿革

1835年(清道光15年),粵籍人士姜秀鑾及閩籍人士林德修、周邦正在清朝官方支持之下共同設立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俗稱金廣福大隘或金廣福墾號),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至清朝後期已擴展至今苗栗縣南莊鄉、三灣鄉一帶。金廣福之字義,其中「金」為臺商取名俗例,以金字起頭,取其發財多金之意,「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臺灣早期閩、粵兩籍人士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為臺灣閩粵族群之合作立下典範。不過金廣福的武裝拓墾,也與世居當地的臺灣原住民(賽夏族為主)正面衝突,隘勇死傷無數。《樹杞林志》就提過「山內面橫截,建設銃櫃,與番血戰數十陣,隘丁戰歿無數,股內傾囊」的戰爭實況。 在1898年(明治31年)臺灣總督府廢止「三段警備制」, 建立地方警察制度之後, 北埔警察署、北埔辨務署等均曾借用金廣福公館辦公。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金廣福公館名列其中。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金廣福公館改為國定古蹟。

建築描述

金廣福公館的建築形式為兩進一院之四合院格局,其兩側還各有一條外護龍。右外護龍於1935年大地震後改建為日式建築,而左外護龍目前仍維持清代原有格局。鄰近的天水堂是姜秀鑾的故居,現由姜家家族自行修繕維護,目前仍有姜秀鑾後裔居住其中。

其他資訊

為保護珍貴的文化資產,現懸掛於金廣福公館大廳前之金廣福匾額為複製品,原件由北埔姜家後代另行收藏。



天水堂



歷史沿革

天水堂,北埔人慣稱為姜屋,是開拓新竹縣大隘地區的開山祖姜秀鑾所建的宅第,姜紹祖的故居,位於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1號,也就是在金廣福公館的左前方,因姜氏的郡望堂號為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故名天水堂。天水堂確實之創建年代無詳細紀錄,應為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姜秀鑾入墾北埔後所建立。天水堂以秀鑾山為樂山,形勢穩定優美,為一堂六橫之三合院格局。

建築描述

天水堂之門樓(或稱門屋)為燕尾造型,且台階有特大台面,號稱全台最優美的門樓之一。天水堂一百多年來皆由姜氏家族自力修繕及維護,從未接受政府的補助,能完整保存其原有風貌實屬不易,內部仍有姜家後代居住,屬私人宅院,並未開放參觀。

其他資訊

依內政部七十四台內民字第238095號公告將天水堂列入金廣福古蹟區範圍內,為國家一級古蹟,2005年文資法修正後改稱國定古蹟。

秀巒公園


歷史沿革

秀巒公園位於北埔街東南隅,為本縣十二勝景之一,面積3.6公頃。在民國22年大隘居民為了紀念金廣福開墾戶-姜秀巒,開闢百年紀念,命名為「秀巒山」,民國65年易名為秀巒公園。園內有開基百年石碑乙座,以頌揚姜秀巒之功績。並有三株列入保護、樹齡150年以上之樟木。秀巒山位於北埔老街的東側,站在老街上,面對老街上的「慈天宮」,即可望見廟後不遠處的這座小山丘。從廟前街的「金廣福公館」旁,穿繞公館與「天水堂」之間的古街巷弄,約幾分鐘,就可抵達秀巒公園入口。

建築描述

秀巒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園內林木蓊鬱,擁有不少老樹,步道設施也相當完善。 進入公園,就可看見一座醒目的建築物,紅藍白色彩鮮明,在綠意盎然的公園環境中,特別突兀鮮明。 這座由三個紀念碑塔相連並排所構成的建築,中塔略高,塔內有「開拓大隘紀念碑」,左右塔內分別有 「烈士姜紹祖先生成仁紀念碑」、「復中興烈士紀念碑」,是民國66年(1977)時北埔鄉公所建立的, 標記著北埔地方史上的三件重要事蹟。

是否開放


鄧南光紀念館



歷史沿革

縣府文化局表示,北埔地方人稱「柑園」、「世源醫院」的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利用文化部地方文化館案經費,執行空間再利用規劃並委外營運,2009年10月底正式開館,以鄧南光攝影作品為主軸,舉辦影像展等多元化活動,迄2017年10月底合約屆滿後由鄧家收回。北埔鄉長莊明增表示,鄧南光影像紀念館是北埔老街聚落的重要建築,荒廢十分可惜,因此他上任積極與鄧家接洽,終獲屋主鄧永堅同意並達成共識,由公所承租,日前已完成簽約8年,連同周邊土地共10多筆,年租金近170萬元,近期將先著手整理館內環境。

建築描述

未來,公所擬朝4個方向規劃,首先是保留鄧南光影像主題,持續推廣他的攝影藝術,同時將恢復「世源醫院」保存在地人記憶;其次,將作為北埔遊客服務中心,行銷老街文化與北埔特產;第三,為解決北埔老街假日停車空間及公廁不足的問題,將利用後方700多坪土地闢建停車場及公廁;最後,將規劃一處複合式商店提供多元化服務。莊明增說,公所將編列預算,同時提案向中央爭取經費,逐步執行上述規劃,希望讓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在融入在地特色與期待後,展現新風貌。

其他資訊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1907年生於北埔,曾創辦台灣攝影文化協會,一生行腳紀錄,替台灣及北埔的歷史留下非常珍貴的資產。鄧南光故居建於1926年,為北埔地區第一棟RC造洋房,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忠恕堂


歷史沿革

西元1922年(大正11年)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獨子曾成統不但沒有因父親的早逝而受挫,反而很快的將家族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忠恕堂的出現即是其最佳的象徵。 宅院大門原與祖堂一致,位於南北向之中軸線上,後因正對姜氏家廟燕尾脊,犯了「泥尖煞」,故由堪輿師指點改為西南向。門屋「分金線」對向秀巒山頂,與慈天宮及天水堂的中軸線交於「樂山」。曾宅門屋脊外牆形式精緻典雅,色調用材富於巧思變化。因久無居住管理已是斷垣頹壁不堪使用。

建築描述

忠恕堂為「一堂二橫屋」格局的傳統三合院民宅。其建築配置上仍以中軸對稱為原則,但順應建築基地的形狀,其左橫屋則逐漸向內偏移,呈現有機形態的佈局。然而,北埔當地的建屋,如:慈天宮及天水堂等,其坐向皆為坐東朝西,背倚秀巒山之勢,唯曾宅卻坐北朝南,但完工後諸事不順。地理風水師判斷,疑與鄰近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相沖,犯「泥尖煞」。故曾氏改變曾宅院門的方位為西南向,使其屋頂軸線亦可交於秀巒山頂。據說曾氏家族於第24代前子嗣均為單傳,在改建後則有五子傳宗。

其他資訊

待補


姜氏家廟



歷史沿革

竹縣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竣工落成於1924年,作為北埔最大家族的姜家,聘請了在當時台灣數一數二的名匠來興建祠堂。姜氏家廟由大木名匠葉金萬的高徒徐清規劃,彩繪部分是由廣東大埔名匠邱玉坡及邱鎮邦父子主筆,其擂金彩繪最為特別;木雕部分由徐清及徐春泉所主持,兩人雕工各具特色,人物生動活潑,令人嘆為觀止;石雕部分則為辛阿救的作品,祠內的建築工藝表現不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謂新竹縣的建築瑰寶,亦是客籍匠師的代表作。

建築描述

祠內的彩繪、石雕及木雕非常精緻,因匠藝之不凡而被譽為台灣四大家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又以邱玉坡的擂金彩繪是一絕,邱玉坡是客家彩繪的名匠,為了姜氏家廟,跨海來台,為家廟留下國寶級的作品,也是目前全台僅存的作品(另一作品大溪齋明寺已於後來重繪)。

其他敘述

姜氏家廟位於北埔街區的南面,由於姜家在當時是北埔最大的家族,故聘請名匠來興建這座祠堂,姜氏家廟由大木名匠葉金萬的高徒徐清所規劃,整體為兩堂兩廊兩橫屋規模。

慈天宮


歷史沿革

該廟建立與漢人墾拓北埔有關。道光十四年(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欲將政府勢力擴展至臺灣原住民所控制的大隘地區,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名為「金廣福」的墾號,向新竹東南山區開墾。據傳此廟所祀的觀音菩薩,為姜秀鑾自中國大陸奉迎,並在北埔建一小寮奉祀。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後來,姜秀鑾於於道光二十年(1846年)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該廟是北埔鄉的宗教信仰中心,建築規模與竹北蓮華寺相仿。廟身迭有興修,其中以姜秀鑾長孫姜榮華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的格局。廟前廣場採石條鋪製,石材為北埔地區的砂岩。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均採升龍造型、廟內有2組二十四孝石柱,乃臺灣廟宇少有。

建築描述

廟宇曾做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數年後由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方恢復廟宇。1985年間核定為三級古蹟,北埔該村的金廣福公館與姜阿新古宅等也被列為古蹟。九二一大地震後,大廳樑柱位移、右護龍牆受損,牆基部分石塊竟可取出,空凹處成了居民的置物櫃,因此縣府民政局禮俗文獻課編列新台幣四千六百餘萬元整建。該條石板路的三千零八十九片石板都是和廟埕都同來源,在2015年時獲古蹟審議委員會同意也納入古蹟定著土地範圍元宵節時,北埔居民會點起油笐火(竹製火把),集中在廟前廣場,然後結隊上秀巒山祭拜山神,遊行完再回到廟前廣場猜燈謎。

其他資訊

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誕,舉行大拜拜。在慈天宮祭祀圈尚未形成之前,金廣福的信仰中心為今天的竹東鎮三重里的三角城國王宮。


姜阿新宅



歷史沿革

姜氏家廟坐落於新竹縣北埔市街南側的邊緣地帶,更精確的說,是位於北側市街與南側田園的分界線上,地址為北埔鄉南興村9鄰25號,坐落在南興街15號旁巷道內,入口巷路並不明顯。在地籍方面,使用土地以北埔鄉公園段祠1023號土地為主,總佔地約1,500㎡,建築面積約836㎡。姜氏家廟為法度嚴謹中展現華麗而細膩的祠廟建築物,座東朝西,朝向260度方位角,其空間格局有嚴謹的規制與方位,包括臺基、牆身、石作、大木、鑿花、裝修、屋頂、裝飾、匾聯、彩繪等,其建築形式與作法均頗有可觀之處,其建材與施作匠師之技藝表現亦具特色。

建築描述

姜氏家廟的格局為左右對稱之「二堂二橫」建築,分金線(內外軸線)上由外而內分別有「前堂」(或稱前堂、門樓)、「中庭」、「正堂」(或稱正堂、大殿),正堂的兩側各設日井、月井及過水廊串連「左廂、右廂」【註1】(客家人稱為橫屋),中庭左右兩側置「廊」串連正堂與前堂,左右廊各自連接四垂亭再與兩廂廳堂相連,兩廂廳堂再向外延伸出廂房。各建築單元的組合關係,係以本堂為中心,循「內外軸」、「左右軸」向本堂集結,左右對稱,構成「二堂二橫」的合院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前堂屋頂的形式,外觀看似三川卻非三川,中央明間並沒有抬高一架,僅在屋頂的硬山大脊加上高厚的西施脊與箍帶,塑造出類似三川般華麗的外觀,又能維持結構系統的單純性,一舉兩得。

其他資訊

姜氏家廟落成初期,亦扮演著「會館」的角色,提供給外地族人旅次在北埔時落腳打尖的用途,特別是舉行春秋祭典時族人住宿所需,另一用途則為世良公嘗成員年度會議的場所。在西元1941舞(昭和17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左廂廳堂曾充當幼稚園教室,右廂則充當北埔國民學校教室。戰爭後期,姜氏家廟被日軍徵收作為囤積物資的堆棧,為了防禦需要,曾於前堂屋頂架設機關砲。西元1949年(民國38年)國府遷台,引入大量軍人、軍眷及戰爭難民,姜氏家廟的前堂、左右兩廂隨即被佔用充當住宅。因年久窳漏,又因被外省兵佔用,致使姜家不願出錢大整修,左廂中後段終於在西元1964年(民國53)完全倒塌損毀。因種種問題,姜氏家廟40餘年來不曾舉行過祭祖典禮,但建築物仍由姜家後代持續地小規模維修中。

南埔南昌宮


歷史沿革

南昌宮原稱國王宮,創建於1897年,主神為三山國王,副祀三官大帝、媽 祖婆、伯公,原為南埔開中藥店人稱「彭相伯」家中奉祀之王公爺,因靈驗信徒漸多而移往金廣福南埔公館,後來移往現址。1934年重建改名南昌 宮,民國57年由當時爐主莊春慶倡議重修,於民國61年〈1972〉完工。南 昌宮緣於有一個名叫彭禮相的人,南埔開墾時他開設藥店行火脈〈早期 草 藥醫師叫行火脈〉,家裡奉祀王爺神像。因為開墾南埔時,有原住民會出草殺人,有一天王爺就託夢給他說:哪一天哪一個時間原住民會到南埔出草,大家知道後就紛紛找地方躲起來,於是原住民出草時,就都逃過一劫〈莊謙謹〉。

建築描述

南昌宮廟內所供奉的伯公,原來是供奉在廟後方的土地公廟裡,日據時代〈約民國30年〉廢土地公,居民將土地公移到金剛寺〈也有一說是移到第四鄰楓樹伯公下〉,光復後才移往南昌宮內,由於後來每次行頭倡議要重建土地公廟的人都時運不佳,信眾認為伯公習慣居於廟內,因此南昌宮內就多了ㄧ尊伯公神像,這尊伯公神像原為石頭雕刻,被偷後就改用神像。

其他資訊


石爺



歷史沿革

昔日華龍村六鄰的鹿寮溪邊有兩顆一大一小的石頭,而四周又布滿許小石頭,狀似相依相偎,情景宛如和樂的一家人,因此被村民作為信仰中的石爺、石母。因兩顆大石處於溪流中,無鋼筋水泥砌成廟身,只用一片遮雨篷及擺設香爐。2001年納莉颱風,溪水空前暴漲,石母被沖至一百多公尺的下游處。村民們只好在該年9月24日向時任新竹縣長的林光華陳請,讓這兩石再度團聚。林光華在鄉代會副主席彭友明等人的陪同下,勘查災情後與諾當地居民,將於以人為主的救災行動告一段落後,隨即展開這項行動。

建築描述

2003年初,華龍村民擲筊,為石爺、石母安排成親,移居土地公旁。當年3月29日6點許,民眾將重八點四公噸的石爺、四公噸的石娘吊上岸,分乘以花朵裝飾的大花轎遶境。村民敲鑼打鼓,出動媽祖、城隍爺出巡證婚,也安排牛車、花鼓、龍隊、獅隊、八音與花童陣助興,讓近十五噸的石爺與石娘在數百歲的老茄苳樹前合影,再安座在村內土地公廟邊。

其他資訊

重新安座後,當地人將每年的3月28日訂為當地的客家情人節。安座該年獲贈數個匾額,有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的「天長地久」、新竹縣長鄭永金的「恩愛萬世」、芎林鄉長林政良的「福裕德澤」等

百年水車


歷史沿革

新竹北埔的南埔村水車(水轉筒車),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古老的現役水車,原因在這座水車的地點十分隱密,車輛無法直接到達, 必須步行經由一小段田間黃土小路,及一段幽靜樹林小徑,再涉過一段水溝路,(水路上目前已鋪上水泥板,方便遊客不用再涉水)才能到達這蔓藤密佈於樹林中的水車, 也由於如此隱密,百年來林中水車不致招引人為破壞,或遭到風吹雨打,烈日曝曬。

建築描述

水車保存至今,仍然十分完整,再加上當地客家村民的惜物, 所以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完好如初的百年水車 (其"歷史傳承"與"古樸實用"的價值,有別於現代公園中摹擬仿造帶有濃厚匠氣的非實用 "三芝景觀型水車"),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落葉,當地一點垃圾都沒有,清澈的水溝裡還有許多小魚,証明這裡是台灣農田中少數沒有遭受污染的好地方。

其他資訊


錦繡堂



歷史沿革

錦繡花園位處偏遠,初期的發展有相當的困難。約在三十多年前,宣道會西差會主席簡本立牧師和同工,看到這社區的屬靈需要,建立教會的異象由此而生。由於西差會的工作是差傳而非辦教會,因此和滕近輝牧師商量,由北角宣道會與西差會合作,在八一年夏天,創辦宣道會錦?幼稚園;同年十月,宣道會錦繡堂便在幼稚園內舉行聚會。八六年六月,教會向地政署申請在錦繡花園近消防局處興建教堂和社區中心,以便在傳福音和關懷社區的事工上,可以做得更好,榮神益人。幾經波折,地政署於九九年二月正式接受教會的買地申請,批出土地;同年十月十日教會舉行動土禮,而建築工程歷時兩年多才竣工,新堂在二零零一年十二月落成啟用,並在聖誕節舉行「新堂奉獻感恩典禮」。

建築描述

自錦繡堂成立至今,各教牧同工及弟兄姊妹忠心事奉,廣傳福音,全面開展聖工。二十年來,教會舉辦不同類別福音事工:佈道會、福音主日、旅行、電影欣賞會、音樂會、暑期聖經班、報佳音、福音營、健康檢查、老人院探訪及各類型講座等,使本區居民聽聞耶穌基督的福音,神將信主得救的人數不斷加給「錦宣」家。錦繡堂亦透過動感的敬拜、整全而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彼此關顧的團契生活及多元化的事奉參與來造就信徒。錦繡堂於九九年初開辦閱覽室,社區中心亦於零二年開始投入服務,期望對本區坊眾提供身心靈的照顧。

其他資訊

峨眉天主堂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公元1953年),傳教士陸若伯神父(?-1994)來到北埔,租民房居住。當時臺灣因中國大陸戰亂剛結束,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不久,人民生活窮苦,外來的援助很多,但是政府機構缺乏足夠人力做分配工作。在北埔地區,援助單位就委託陸神父及天主教的職員,把外來的援助分配給民眾。隔年起,蘇雲望神父到峨眉辦理峨眉地區民眾的濟助工作,峨眉地區民家首次開始接觸天主教。至民國45年(公元1956年)時,鄰近的北埔已有7位神父在此工作,高伯龍神父亦在此年被天主教教會派遣至峨眉。據民國90年(公元2001年)在北埔天主堂的榮國磐神父敘述:「高伯龍神父在救濟工作的時間接近民眾,才了解客家人的信仰。

建築描述

峨嵋天主教堂設置在小丘上,為法國籍耶穌會士潘國磐修士設計,建築分前後兩棟,前棟建築為1層樓之教堂,後棟為3層樓建築,1樓廚房,2、3樓為宿舍,且天主堂聖堂下方的設計與老湖口天主堂一樣設置了活動中心,庭院空地約1000平方公尺為室外活動場所。峨眉天主堂是主量體內附加次量體類型,量體下層外觀以花磚堆砌使光線導入室內,上層入口兩旁一樣是花磚堆砌,但上半部則是在新竹地區少見的馬賽克拼貼,因為此堂的堂名是「萬有真原堂」,所以教堂外部的馬賽克拼貼,內容是以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為主題。在天主教教義中,「萬有真原」即是指天主,因為天主創造天地萬物,所以萬物的真正源頭便是天主。另外,聖堂側邊以開長條窗來引入光線進入聖堂,使聖堂的光影效果因太陽照射而有所變化。

其他資訊

待補


富興老茶廠



歷史沿革

工廠初為土埆厝,同樣也毀於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今日所見的茶工廠,除靠廟坪前段的牆壁,仍是百年前的編竹夾泥牆所建造,其他係地震後重建。其內部建材以櫸木為主,此稱建材堅固耐用、防蟲蛀,因此能維持原貌至今。在6、70年前,這是富興唯一的茶工廠,終日車水馬龍,賣茶菁的茶農川流不息,盛極一時。後來隨著台灣農業的沒落,茶工廠的經營環境不佳,於民國80年初,停止了茶工廠的經營,當時的製茶機具、設備在原地保存至今,經仔細清潔整理後即呈現當年的風貌。

建築描述

民國95年富興茶廠被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獲得經費補助後於民國97年開始修建。終於在民國100年3月24日隆重舉辦?用典禮。除辦理茶葉推廣活動、深度導覽體驗外,內部並設立品茗區,供遊客品賞峨眉特產東方美人茶,未來將規劃引進茶席展演、茶染工藝等活動活化老茶廠的經營,並希望能從傳統文化中尋求創新,再造一個茶產業的黃金年代。

其他資訊

阿良頭樟腦寮


歷史沿革

樟腦油是台灣很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因為樟腦油用途很廣,不但用作驅蟲、香料且是火藥的原料日據時代,台灣各地都在砍伐樟樹來焗腦油,在峨眉就有二十幾座焗腦的樟腦寮,如中盛的莊家、富興的曾家等都經營過焗腦的行業。而自從樟腦被其他化學物品取代後,焗腦這個行業就沒落了,峨眉富興阿良頭樟腦寮是現今新竹地區僅存一家生產天然樟腦油。阿良頭樟腦寮除生產樟腦由外,也生產樟腦膏、樟腦砂等產品。樟腦油現在很多人用來參水拖拭地板,不但可以防蟲,滿室生香感覺很清爽。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焗腦的過程相當繁複,首先是將樟樹削成小樹片,把樟樹片放入炊桶中,一炊桶約可裝一千斤樟樹片,經七八個小時的蒸焗,可以提煉十二斤左右的樟腦油。焗過的樟樹皮堆置一旁,做為燃料或肥料之用。


隆聖宮



歷史沿革

位於峨眉鄉富興村主祀關聖帝君。相傳墾民來此開拓之後沒多久一位信士高清盛(一作勝),來台時隨身攜帶有大陸玉泉山關聖廟關聖君靈符乙套,做為護身庇佑之用,高先生將靈符祀奉於隘寮,供墾民朝夕祭拜,祈求平安,之後的開墾事業一帆風順,眾人咸認是關聖君威靈廣大庇佑之故。另有傳說,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某日夜間原住民出草前圍攻富興庄,幸關聖帝君顯聖來救將原住民驅離,得庄民始免於劫難,於是村民商議恭請關聖帝君寶像駕臨館內安爐登龕奉祀而關聖君靈符一併安奉於龕內奉祀。祀奉日勤,香火鼎盛,恩澤遍布鄰近村落。

建築描述

昭和十年(西元1935元)發生大地震,隆聖宮東南牆壁傾倒,於民國三十六年修繕復舊。民國四十九年因信徒認為隆聖宮廟址過低,需提高增建後殿,以增威靈,遂興工增建後殿一棟及東西走廊,雕換中堂金身。至民國五十年告竣,同時舉行慶成福醮。 民國八十六年因台三線拓寬工程及廟宇年久失修,決定加以整修。在地方士紳竭力奔馳,而各方善男信女樂捐下重建隆聖宮,並於民國八十八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入火安座登龕。

其他資訊

細茅埔吊橋


歷史沿革

細茅埔吊橋位於興村與湖光村細茅埔交界處,是以前興建大埔水庫時,為了要方便湖岸居民交通而興建,當時還有馬山、獅頭坪、赤柯坪、葫蘆肚等吊橋,後來都因為道路拓寬計畫拆除改建,現今只留下細茅埔吊橋供民眾行走。

建築描述

待補

其他資訊

於民國49年啟用的細茅埔吊橋風景優美,除了可飽覽大埔水庫(峨嵋湖)湖面水波粼粼的好風光外,還可遠眺獅頭山、五指山等山巒景致,美麗又愜意的湖光山色更是許多新人拍攝婚紗的熱門景點。


導覽師資


新竹縣六家國小校長:何明星



新⽵教育⼤學、明新科技⼤學休閒系兼課講師
新豐鄉志歷史篇編纂、新埔鎮誌增修版總編輯
新⽵文獻編輯委員
新⽵縣兩河文化協會總幹事、理事⻑
新⽵縣國⺠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召集⼈
個⼈專⻑: 鄉⼟文化導覽、社區營造、家族史研究、地⽅志編纂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i-Arche